接軌人才,邀你一起打造世界級智庫

2024/09/25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盛讚台灣工研院(ITRI)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研究單位,值得美國學習。在這座世界級智庫裡,工研院機械所是重要的領航角色。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機械所縱向分成8個技術組,各自發展足以影響台灣與世界發展的新科技,橫向則與院內各所跨域攜手展開許多研發前沿計畫,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技術邁向落地、台灣走向國際。

從小立志教職、期許人才培育的機械所所長饒達仁,3年前轉戰工研院。原本一年要帶領20多位研究生做前瞻學術研究,現在卻得同時帶領400多位碩、博士生投入新技術開發、落地應用、解決產業問題,即使肩頭上的擔子比以往重了些,饒達仁卻忙得相當起勁,他笑說:「工研院給予人才的多元化與成就感很令人嚮往。」

畢業於台灣大學農業機械工程系,再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博士學位,饒達仁直言過去30年他一路發展都很符合周遭人期待,也如願到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任教。看似一路順遂,但饒達仁心中仍存有未完之志,20年學術生涯,他一直心繫於兩大理想:將更多技術落地運用,並將產品化發展,以及培育出更多優秀的機械人才。

饒達仁不斷參與多項國家型發展計畫,更是政府重要的智囊團成員。「我樂於把所長貢獻於幫助國家發展,並讓台灣技術走向國際,」饒達仁指出,正因懷抱著上述理想,2022年,饒達仁決定接下重擔來帶領工研院機械所,「讓我走向實踐理想之路。」

大機械學研平台創造人才未來

上任兩年來,饒達仁馬不停蹄地啟動了許多跨領域、跨團隊合作計畫,最令人矚目是在2022年成立「大機械學研平台」,共號召台大、清大、交通、成功、台灣科技、台北科技等21所大學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

在饒達仁的思考裡,許多基礎科系或企業面對半導體產業不斷祭出高薪吸走大量人才感到頭痛不已,「但機械設備領域的產學研不能也只會抱怨,一定要主動出擊吸才。」而饒達仁成立大機械學研平台的目的,一來是為創造產學合作機會,二來是期望藉由工研院提供或媒合人才實作機會,讓人才更理解工研院與機械領域的發展與未來出路。

事實上,饒達仁現在訓練工研院人才也秉持相同概念,力求為人才創造多元化發展空間,及專業實踐化的成就感,譬如他要求同仁提出每一項計畫前,都要審視關於技術的3件事:一、可否落地,變成產品?二、可否參展或報獎,讓更多人看見自己?三、是否事先展開多方對話?

其中,饒達仁相當重視展開多方對話,「這可以擴大技術能量,向外爭取更多資源或廠商合作,讓更多人才參與其中,並獲得成長,」饒達仁直言,當資源大到一個團隊做不來時,就會有合作,也就能發揮1+1>2之功能。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整合研究所饒達仁

智慧機電創未來,I24S一起發<

除了積極展開「跨」向對話,在One ITRI精神下,為打造世界級智庫,饒達仁也仔細盤點機械所的技術能量,跟產業現今與未來發展需求,進一步為工研院機械所做出新定調:智慧機電創未來,I24S一起發。

I2是指朝智慧製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智慧載具(Intelligent Mobility)兩大範疇發展新技術,4S則是策略藍圖,包括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永續環境Sustainable environment、智慧生活Smart living、靭性社會resilient Society。

其中系統整合是一大發展核心,近年來,工研院機械所在半導體、AI機械、智慧車輛等領域都頗有展獲,還獲獎連連,包括開發出全球唯二的機場接駁自駕車、新創出起而行綠能、充壩(Gochabar)等指標性企業,均是以系統整合為發展基石,為此,工研院機械所也正積極培養更多機械業軟體人才。

台灣接軌國際有我的名字

始終跟人才站在一起,饒達仁撇開主管身份,以同為研發人的立場談到他來到工研院的最大感想是:這是一個可讓人專心做研究、實現與突破自我、能力成長,還可擁有快樂家庭生活的優質工作場域。同時,他觀察到工研院正符合了新世代的人生追求:不求賺大錢,但求國家發展過程中有我的名字。接軌人才,工研院正為人才展開歡迎大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