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技術與產業資訊專輯主編前言

作者:

王興毅

刊登日期:2020/12/30

回顧2020年全球產業發展,美中貿易戰從2019年開打迄今仍未停歇,而造成全球封城、鎖國的COVID-19疫情於去年初爆發後,更是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也撼動全球經濟,不僅製造業供應鏈重組、服務業百業蕭條,更創造出「宅經濟」一詞。

COVID-19對全球民生與經濟造成嚴重衝擊,民眾消費模式與製造業供應鏈運作樣貌也發生改變。諸多產品需求急凍、工廠因為疫情缺工而關廠、全球貿易量大幅萎縮、各國經濟大幅衰退,這些因素都對全球產業投資、機械設備產品需求、車輛供需造成極為不利的衝擊。

受到疫情影響,預估2020年台灣機械設備整體產值可能較2019年減少8%。疫情是影響機械設備全年需求陡降的最主要因素。2020年初至今,疫情嚴重影響經濟活動,迄今全球疫情仍在擴散,歐洲多國已採取第二度的封鎖措施,後續能否能真正受控,可能有待疫苗接種的普及率而定。

各受創產業中,工具機產業更是其中的重災區,預估2020年全球工具機產值較2019年減少17%,台灣的產值更可能下滑三成。因為受疫情影響,全球工具機的主要應用市場都受到顯著衝擊,包括汽車、航太及工業機械與零組件,需求面的急凍造成製造業者普遍減緩工具機設備投資。

再看汽車業,全球2020年汽車銷量預估下滑25%,繼2019年後持續呈現銷量下滑態勢,全球電動車全年銷量預估亦可能下滑約十個百分點。在台灣,汽車整車在2020年受到COVID-19衝擊、國際油價也影響國產車的出口主力中東市場,雖然下半年有Toyota Corolla Cross的導入、Nissan Super Sentra大改款,但預估2020年汽車整車產值、汽車零組件產值都可能較2019年下滑4%。
此波疫情也造就少數產業的成長,除了資通訊、網路相關的宅經濟產業之外,機械業中唯有高科技生產設備與機器人、自動化產值有正值的成長。不過大致上來看,隨著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美中對峙造成的風險意識提升,企業對於擴廠投資應該會持比較保守的態度,並拉高現金水位以備不時之需。

除了疫情之外,美、中兩國的摩擦對峙,從貿易戰延伸為科技戰,其影響包括許多跨國企業加速進行非中國生產基地的布局,以因應未來將逐漸形成的G2市場。本次擴及全球的疫情,也暴露出跨國企業產能過度集中在海外與單一國家的隱憂,以及過去成本導向衍生出的即時供應鏈運作模式,在面對大範圍外部事件衝擊時的脆弱性,甚至斷鏈。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與區域生產間取得平衡,以及持續強化供應鏈的韌性,已成為後疫新常態下製造業的重要課題。

跨國企業為避免過度依賴中國的情況下,將以分散式管理產製,積極找尋中國以外的建廠據點,因此也會帶來新工廠佈建的需求,未來製造工廠內,聯網設備數量將會持續不斷地增加,可謂發展智慧工廠新商機。因此,5G+WiFi智慧化工廠不僅能強化程序,並以高速度、低延遲、且高乘載的數位資訊,創造各種不同領域的突破,例如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全雲端操控的機器(自主移動機器人)、全面沉浸式AR工廠遠端應用、以及全面透明化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等,皆為後疫情時代製造業數位化變革,開啟新興科技布局新契機。

在進入美中對抗的G2時代,先端科技的發展也成了國家競爭力的主軸。因此從AI、5G、IoT、電動車、自駕車、機器人、智慧製造…,科技發展的速度將不斷加快,但相關的標準與規格,也極可能有不同的市場要求,徒增一些營運風險。

以智慧製造來說,這是各國為了強化國家製造實力的重要發展項目,包括美、德、日、中,皆磨刀霍霍。2018年全球智慧製造技術市場的規模為1,560億美元,預計2025年達到3,0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10%。其中又以5G/6G通訊技術的智慧工廠發展日顯重要,預計至2030年全球智慧製造技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美元。全球智慧工廠市場規模逐年增加,其中尤以「智慧生產系統」、「可視化工具」、「智慧製造」、「搬運裝置」等市場呈現熱絡景況,其各技術應用需求於2025年相較2018年將呈現3倍成長,預估達1兆9千億台幣。因應新興人工智慧系統、搭載機械手臂AGV、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數位分身等話題性製造技術加乘,智慧工廠市場需求可望持續擴大。

不過最近針對國內製造業智慧化發展現況調查結果顯示,受到產業別、企業規模影響,製造企業在智慧化方面的投資、發展進程有相當大的差異。大型企業過去幾年對於數位化及智慧化發展越來越積極,在工廠自動化與智慧化、供應鏈管理與決策數位化方面,都逐漸顯現出成果。但另一方面,國內製造業公司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在資金、人才、管理策略制定上,都較為弱勢。面對這波數位化、智慧化風潮,卻也是有心無力。

面對新的發展需求與營運環境,台灣機械產業需要精確掌握新商機,並加速企業體質改善與競爭力提升。相關的議題包括:

  • 零接觸、少人化、遠距技術的發展,意即基於機聯網、雲端平台、擴增實境AR技術的生產設備遠距監控、健康診斷、遠距作業指引…等,遠端客服、線上展會增加客戶黏著度,以及應用在製造及服務領域的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方案大增。
  • 發展、提供能協助製造業強化供應鏈韌性的各類機械設備與生產系統,例如3D列印設備、具備高度應變彈性的模組化生產設備,以及透過數位分身為客戶快速建置生產系統的客製化製造服務能力…等。
  • 加速企業數位轉型、創造新商業模式,包括透過數位化工具與平台,提升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環節流程數位化程度,進而提高總體作業及營運效能、降低總體運作成本,以及開發滿足客戶需求與創造價值的新商業模式…等。

至於在車輛領域的重要議題,目前看來,全球汽車產業在2030年將面臨重大改變,2030年歐洲的汽車總數量預估從2.8億輛減少到2億輛,美國則從2.7億輛減少到2.1億輛,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的汽車總數量將從目前的1.8億輛增加到2.8億輛,中國大陸共享與無人車的滲透速度將比先進國家快速,即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主力市場。展望未來全球汽車產業4大發展趨勢,即所謂的C、A、S、E:

  • 車聯網(Connected):實際上代表兩個概念,一方面適用於Car2Car與Car2X通信,即汽車與其他汽車或交通基礎設施(如交通信號燈)的網絡連接,另一方面涵蓋車輛乘客與外界的聯繫,未來乘客將能夠在旅途中進行溝通、工作、瀏覽網頁或進行多媒體應用。
  • 自動駕駛(Autonomous):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等領域的快速進展,使人類可能實現自主車輛的發展,即使在複雜的交通情況下,也不需要人為干預,將重新定義個人移動平台的使用。
  • 共享與服務(Shared & Service):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共享概念在經濟上將變得可行,使用者不再需要搜索周邊地區的共享車輛,而是可以隨時隨地透過便利的隨選訂車服務(On Demand Service)預定使用共享汽車。
  • 電動化(Electrified):「零排放」將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低汙染或零污染車輛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以確保人類的移動不排放二氧化碳。

綜合上開介紹,這一期的機械工業雜誌,截稿日約在11月中旬,我們共收錄了十篇機械與車輛領域的產業分析報告,包括與疫情相關的產業分析、智慧製造、電動車、充電站…等,在此與所有讀者一起分享,敬請大家指教。

…本文未結束

更完整的內容 歡迎訂購 2021年1月號 454期

機械工業雜誌‧每期240元‧一年12期2400元

我要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