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工業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產業脈動|智慧檢測賦能異質整合:AI驅動的半導體先進製程缺陷檢測技術發展

作者 呂建興

刊登日期:2025/10/01

摘要

隨著半導體技術邁向奈米級結構與三維(Three-Dimensional, 3D)先進封裝及異質整合,傳統缺陷檢測和量測方法面臨極限挑戰。本報告分析全球半導體市場趨勢與製程設備競爭格局,探討3D 先進封裝對高解析度檢測的需求,並聚焦於AI 驅動的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創新。建議未來發展方向應朝向高解析度、多模態整合與AI 自動化,以實現檢測角色從「找問題」轉變為「預測、優化、決策」的智慧化核心,進而提升半導體元件的可靠性並縮短製造週期。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toward nanoscale architectures, 3D advanced packaging, and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conventional defect inspection and metrology approaches are encountering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his report examines global trends in the semiconductor market and the evolving process equipment landscape, explores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resolution inspection prompted by 3D advanced packaging, and highlights innovations in AI-driven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technologi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advancements focus on high resolution, multi-modal integration, and AI-driven automation, thereby shifting inspection from simply “identifying defects” to serving as an intelligent core for prediction,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Such evolution will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reduce manufacturing cycle times.

前言

全球半導體市場正從復甦邁向穩健成長階段。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6 月的預估[1],2025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6,970 億美元,年增率達11.2%。其中,邏輯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和記憶體IC 的成長是主要推動力。展望2026 年至2028 年,市場規模將持續超過7,000 億美元,主要由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雲端計算和消費電子等應用領域的擴大所驅動。

半導體製程設備市場也呈現強勁增長。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SEMI)2025 年7 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總銷售額在 2024 年達到1,169 億美元,預計將在2025 年創下1,255 億美元的新高紀錄,年成長率達7.4%。這 波成長主要歸因於AI 應用需求激增(特別是邊緣AI)、持續擴張的雲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先進 消費電子產品的技術升級帶來的晶片需求。

在IC 製造製程設備的產業競爭方面,蝕刻、薄膜沉積和曝光設備是市場上的大宗。目前,全球半導體生產設備的競爭力主要掌握在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家手中,形成了寡占市場格局。臺灣、韓國與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前三大半導體設備的需求市場,其中2024 年臺灣排名為全球前三名。

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微縮,奈米級結構的尺寸量測、疊對和缺陷檢測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特別是AI 與高效能運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應用的興起,正推動半導體晶圓檢測與測試設備需求的成長。檢測的角色也已從單純的「找問題」轉變為更為智慧化的「預測問題、優化製程、驅動決策」的核心環節。早期發現品質問題,其解決成本遠低於在生產階段發現問題。因此,創新且高效的檢測技術對於確保晶片效能和良率至關重要。

半導體先進製程缺陷檢測關鍵技術分析

半導體製程的持續演進,特別是先進封裝技術和異質整合的發展,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封裝技術挑戰與檢測角色演變:3D 先進封裝和異質整合技術是提升晶片/ 模組效能的關鍵。這類 技術驅動了對互連與尺寸控制的嚴苛需求,因為封裝後的晶片效能高度依賴於高解析度量測和缺陷預警能力。

(1)奈米級結構與缺陷控制:我國在先進晶圓製造領域(10 奈米以下)的全球市占率高達八成以 上。然而,在先進電晶體中,各層材料之間的奈米級結構尺寸量測、疊對(Overlay)和缺陷檢測技術挑戰日增。如下圖1 所示,半導體測試設備、光罩檢查設備、可靠度測試設備是年複合成長率最高的前三大檢測設備類型。
(2)3D 先進封裝與異質整合:從2.5D 到3D 先進封裝,晶片堆疊和互連技術日益複雜,如微凸塊、矽穿孔(Through-Silicon Via, TSV)等,這使得封裝後晶片或模組具備更高效能。不同的封裝技術如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 SiP)、扇出型晶圓級封裝(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e, FO-WLP)、2.5D/3D-IC 等, 是基於成本、效能和微型化考量而衍生的, 其中2.5D/3D-IC 主要用於高速運算晶片,這也使得量檢測技術的挑戰日益增高。
(3)先進節點的挑戰:當半導體製程進入N3/N2世代,傳統的量檢測設備,無論是光學或電子束,都面臨瓶頸,已無法滿足即時3D 環繞式閘極(Gate-All-Around, GAA)結構的量檢測需求。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藍圖(International Roadmap for Devices and Systems, IRDS)在2018 年歸納出前段製程的計量挑戰,包括原子等級的非破壞性三維立體結構量測、製程中的直接量測以及多層及下表層結構量測。
(4)檢測角色的轉型:隨著製程複雜化,檢測不再只是被動地「找問題」,而是積極地轉型為能夠「預測問題、優化製程、驅動決策」的智慧化核心。這種轉變需要自動化和更高效率的缺陷檢測管理流程。

2. 先進量測技術與非破壞檢測突破:面對奈米級缺陷和關鍵尺寸控制的強勁需求,先進量測技術和非破壞檢測方法正加速發展。

光學量測技術:

光學量測仍是半導體製造的核心工具,具有非破壞、全域性、高速和高精密等優勢,廣泛應用於晶圓缺陷檢測和圖案化晶圓分析。然而,光學量測面臨微縮化挑戰,需要從微米級邁向奈米甚至原子尺度,同時需擴展至大型元件的巨觀量測能力。大面積精度的提升、多維度量測能力以及高穿透性量測能力也是其面臨的新挑戰。此外,隨著量測數據量的遽增,需要整合AI 辨識技術以提升檢測效率與準確性。

快速非破壞性檢測晶圓品質:

(1)雷射光散射技術:用於快速非破壞性檢測晶圓基板的次表面損傷,不同波長雷射光的穿透深度不同,可分析碳化矽化學機械拋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Planarization, CMP)基板的次表面損傷層。
(2)X-ray 影像量測技術:利用X-ray 對不同材料吸收率不同的特性進行內部結構和缺陷的可視化,甚至可進行三維重建。這對於檢測球柵陣列封裝(Ball Grid Array, BGA)中的空隙、重分布層和TSV 等內部缺陷非常有效。
(3)紅外顯微鏡:在積體電路(IC)中提供結構定位和非破壞性的自動化檢測,通過紅外傳感器,能夠對積體電路進行內部檢查,尤其能聚焦於矽層下的導電軌道,提高檢測準確性和速度。
(4)聲學掃描顯微鏡(Scanning Acoustic Microscope, SAM):不僅可用於缺陷檢測,還能分析TSV周圍的應力分布,例如分析微缺陷周圍的應力分布,並顯示邊緣和中心微缺陷的應力差異。
(5)結合機器學習與光譜技術:提升矽通孔(TSV)與封裝結構的檢出率。結合光譜測量和機器學習的矽通孔(TSV)無損量測技術,能夠在數毫秒內預測結構參數,比傳統模型擬合方法快逾數百倍。光譜干涉術、低NA 白光掃描干涉和光譜反射術等技術,為TSV 量測帶來高精度、非破壞性、快速的解決方案,特別適用於晶粒技術與先進封裝的需求。

 

「如欲訂購單篇,請至 「華藝線上圖書館」
回文章內容列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10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