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工業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2025年全球定置型儲能技術發展三大趨勢-智慧化、模組化、長時化

作者 羅英倫

刊登日期:2025/10/01

摘要

全球淨零目標雖為儲能帶來發展契機,然中美兩大市場的政策變動亦引發產業不確定性。本文旨 在分析此背景下,2025年儲能技術浮現的三大發展趨勢。在主流鋰離子電池方面,趨勢一為導入AI以建 構整合型服務,提升安全與資產效益;趨勢二則因化學改性趨近極限,轉向以電芯與系統模組化的物理 結構調整來提升能量密度並降低成本;趨勢三則是為滿足長時儲能需求,由大型企業扮演關鍵推手,扶 植新興非鋰系技術進行商業驗證。總結而言,產業正朝向既有技術精進與新興技術探索的雙軌路徑發展。

Abstract

While global net-zero targets are creating strong momentum for energy storage, shifting policies in the two largest markets -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are also introducing uncertainty.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ree major technology trends are emerging in 2025. For mainstream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first trend is the adop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o build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s that improve safety and optimize asset performance. The second reflects the limits of chemical modification, driving a transition toward physical design improvements such as large-format cells and modular system architectures to increase energy density and reduce costs. The third trend addresses the growing need for long-duration storage, with major corporations taking the lead in advancing the commercial validation of emerging non-lithium technologies. In summary, the industry is evolving along a dual pathway : enhancing existing solutions while simultaneously exploring next-generation alternatives.

全球能源轉型與淨零排放的趨勢明確,在 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29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29;又譯締約國大會) 上,多國共同簽署承諾,確立了至 2030 年部署 1,500GW 儲能裝置的宏大目標。此舉為全球儲能 市場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強勁的需求基礎,然而, 儘管長期目標清晰,短期市場的走向與步調,仍 深受占據主導地位的幾個主要國家的政策變動影 響。

目前全球最大的兩個儲能市場為中國與美 國,近期皆面臨重大政策轉向,為產業帶來高度 不確定性。中國已藉由《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 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移 除過去驅動市場規模擴張的強制性再生能源配儲 政策,轉向市場化競價,預期將引導產業從追求 數量,轉型為重視技術與營運效益的精緻化發展。 同時,美國市場則面臨即將對中國電池課徵的高 額關稅,加上新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A)已開始限縮《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的補貼範圍,帶來更嚴格的技術來源審查與部分抵免期限的壓 縮,大幅推升了系統成本並使投資趨於觀望。

有鑑於此,預估中、美兩國的政策不確定性, 將可能促使部分已簽約但尚未動工的案場為規避 未來風險,選擇提前在 2025 年完工。此一「提前 落地」效應,預期將帶動該年度全球儲能市場規 模出現一波高達 43% 的顯著成長,隨後趨緩;如 圖1 所示。儘管長期需求明確,但由於中、美合 計占全球市場七成以上,其政策走向仍是影響未 來幾年市場波動的最關鍵因素,整體風險依舊很 高,需密切關注。

在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持續攀升的背景

下,對以政策驅動為主的儲能產業而言,中、美 兩國的政策走向深刻影響技術發展方向,並為鋰 系與非鋰系技術帶來不同的市場契機。本文觀察 2025 年全球儲能技術發展趨勢,依技術路線分為 鋰系與非鋰系兩大類。其中,鋰系儲能仍為市場 主流(見圖2),可歸納出兩項主要發展方向:「人 工智慧驅動儲能從電池設計到營運的智慧化發展」 與「電芯與系統模組化開發」;而非鋰系技術則 呈現「大型企業扶植新興長時儲能技術驗證」的 趨勢。以下將分別就這三大趨勢進行分析。

趨勢一:[ 鋰系] 人工智慧驅動儲能從電池設計到營運的智慧化發展

1. 趨勢說明

鋰離子電池發展成熟,目前仍是在成本、安 全性、電性等方面的最佳折衷技術,使2030 年前 非鋰系的儲能技術都難以與鋰離子電池抗衡,惟 熱失控風險形成的安全性課題,仍是鋰離子電池 技術的相對弱區。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根本原因,可從燃燒三 要素──可燃物、熱能、助燃物──進行探討。 在鋰離子電池結構中,可燃物是指電池結構中的 液態電解質,其所富含鋰鹽的有機溶劑是主要的 燃料;熱能產生的原因,無論是來自電池外部或 內部的升溫,最終都可歸咎於隔離膜毀損使正、 負極接觸發生短路時瞬間的能量交換;助燃物是 指電池在工作時本身就會在負極產氫、正極產氧, 雖然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理論上氫與氧會完全經 由氧化還原反應而不產生氣體,但在發生短路時, 產生的大量熱能會分解電解質、破壞固體電解質 介面膜,從而加速產氣的副反應作用。

因此,短路是鋰離子電池發生熱失控的關鍵 環節,在不考慮運輸、存放等作業造成的外部短 路的情況下,即使電池維持正常工作狀態,仍會 因為鋰在氧化還原過程中發生不均勻沉積的現象,生成堅硬的鋰枝晶,此現象不可逆且會隨著時間 越發嚴重,最終刺穿隔離膜形成內部短路;一般 而言,讓鋰在更活躍、激烈的狀態下工作,例如 快充、快放、高溫環境等,會使鋰在負極側更無 法確切地完成嵌入負極晶格間的任務,使其還原 的沉積更加不均勻,加速鋰枝晶生成。

為此,產、學、研各界皆致力於鋰枝晶生成 預測,此為攸關電池壽命的關鍵環節;隨著資料 探勘 (Data Mining)、大數據 (Big Data)與雲端技術 (Cloud Computing)的進步,得蒐集、分析、預測 鋰離子電池於不同工況下的壽命表現,成為電池 管理系統的重要根基。而對電池儲能系統而言, 資通訊系統的導入則為更上一層的能源管理系統 議題;由於電池儲能系統需要即時響應電網調度, 能源管理的演算法中不但需要納入地理、氣候、 電網供需變化等因素,在已經開放儲能參與電力 交易市場的地區,以及對需建置儲能以搬運電力 時間的再生能源業者來說,還需要添加價格預測、 成本與收益模型評估等變數。

近年資通訊系統進一步往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在電池管理系統或能源管理 系統層面上,逐漸成為擁有安全性監控與預警、 重視市場動態與反應能力的整合型系統,並且兼 具擬定電力調度排程規劃以及市場策略的重要工 具。

 

「如欲訂購單篇,請至 「華藝線上圖書館」
回文章內容列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10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