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工業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編者的話|標準化與自然律

作者 陽毅平

刊登日期:2015/11/01

德國為了推動工業4.0,其工作小組在2012年10月就提出一份完整的中長程研究建議書,其中首要行動綱領就是「標準化」。工業4.0的做法就是透過價值體系網(value networks),連結各夥伴公司間的技術與服務資訊[1],完成一項產品,而這些資訊的交換必須在一個通用「關係結構」(reference architecture)模型中,建立一個共同的標準,這個結構可以將不同公司不同的商業模式,收斂到單一共同的路徑中。

所謂「關係結構」就是一個平台,包括工業4.0技術體系的建構(structuring)、發展(development)、整合(integration)、與運作(operation),我們可以用軟體應用與服務的例子來解釋,如圖1所示,最底層是由整個物聯服務網(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組成[2],建構成未來工業4.0的基礎建設,使最終的產品能夠有效銜接運送方式(mobility)、後勤補給(logistics)、以及能源電網(grids)等。第二層就要發展產品管理與服務所需要定義的網路化功能、數據、與流程,這個層級通常需要以模組化(model-based)為建構的元素。第三層就要將產品整合成網路化的商業服務模式,最上層就進入到市場與顧客端的運作與應用。

德國工業4.0的工作小組提出了在關係結構中標準化制定的做法,可以做為我們的參考:

  1. 在各個職業工會、協會、與學會之間,建立共識、制定目標、共同利益、及實施策略。
  2. 建立工業4.0的共同的基本術語(common basic terminology)。
  3. 建立由下而上的藍圖(bottom-up map),整合現行的標準體系。
  4. 建立由上而下的藍圖(top-down map),基於成本效益的考量和時間的限制,應提出全方位公開透明的標準,並顧及標準化與個別化之間的平衡。
  5. 建立工業4.0社群,成員包括不同的公司,且都願意在上述的工業4.0關係結構中,提供各項技術支援,成為長期夥伴關係。

工業4.0的精神是產出符合顧客需求的「個別化」產品,但在產出過程卻要建立製造程序的「標準化」,就如同每個人的長相、思想、意念都不相同,卻有標準的神經系统、循環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人無法違背自然的標準律而生存,就如物體由上落下是地心引力的標準律,一男一女成立家庭是自然生命的標準律,違反工業4.0的標準就無法完成工業4.0的產品,人若故意挑戰自然的標準律,就是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古書說: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工業4.0的標準化,是推動工業4.0最重要的行動綱領,期盼我國工業齊心努力,往下扎根,向上結果。

參考資料
[1]陽毅平,“三輪車跑得快–價值創造策略”,機械工業雜誌,391期,第1-3頁,104年10月。
[2]陽毅平,“精明與聰明–人性化的工業4.0”,機械工業雜誌,390期,第1-3頁,104年9月。
[3]H. Kagermann, W. Wahlster, and J. Helbig,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 Final report of the Industrie 4.0 Working Group,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如欲訂購單篇,請至 「華藝線上圖書館」
回文章內容列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15年1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