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歷史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技術專題主編前言|智慧工廠技術專輯主編前言
作者
王俊傑
刊登日期:2025/04/30
臺灣政府推行智慧製造多年,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企業已積極跟隨全球智慧製造和數位轉型的長期趨勢,致力於工業自動化軟硬體的開發和整合應用。從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三個方面導入智慧製造技術,透過機台結合感測器、智慧機上盒等裝置,並導入機聯網、邊緣運算等通訊技術,企業能夠實現即時監控與生產資訊的數位化和可視化,以滿足傳統產業解決數位化能力不足的問題。但導入數位化的同時,企業需投入資金與人力作數位轉型建置,我國經濟發展多屬中小型企業,特性為業界產品同質性高、技術不易累積、人才難尋,再加上臺灣機械業者在人口老化、少子化的狀況下,招募人才困難,企業普遍已引入自動化機台,加快出貨速度,減少人員依賴。但在整廠整線的機聯網、大數據分析、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數位模型建立的普及程度,仍和歐美日有落差,再者,臺灣機械產業以外銷為主,受到國際匯率(日幣貶值)及智慧化功能不足影響,導致外銷不如預期,如:以工具機與射出成型機為例,日款高階機種因日幣貶值,與臺灣機種價差相近,低階機因亞洲機種削價競爭,臺灣機種缺乏價格競爭力,受到上下夾殺影響,國產設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壓力倍增。
以國際情勢變化快速而言,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接續爆發俄烏戰爭,導致全球在能源、金融與原物料的危機。加上地緣政治影響,全球供應鏈明顯產生變化,從全球分工、亞洲製造,轉向更具韌性的短鏈化、區域製造發展。加上節能減碳需求,利用智慧化設備來提高生產能效,已成機械產業重要商機與利基。面對全球少量多樣的生產趨勢,製造業者必須要建構更富彈性的生產模式,以爭取少量多樣客製化訂單。臺灣製造業受到人力成本攀升的衝擊,唯有進一步加速產業數位轉型,導入適合各產業之AI應用模組,透過數據管理與數位化並結合人工智慧協助轉型,擴大資源整合度以重新調度產業結構,以求因應產業的變遷並鞏固自我市場競爭力。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05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