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歷史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前言
微粒子珠擊法(Micro-shot Peening)為一種材料表面強化技術,能夠提升材料之機械性質,如表面硬度和疲勞強度等機械性質[1-2]。微粒子珠擊為透過高硬度之微小球形粒子( 直徑小於100μm),如鑄鋼、高速鋼或陶瓷粒子,結合高壓空氣加速粒子,對材料表面進行高速撞擊,從而引發表面塑性變形,實現表面強化的同時,於材料表層形成壓縮殘留應力(Compressive Residual Stress)[3-5]。
在室溫下,如陶瓷、碳化鎢或硬鉻鍍層等脆性材料,對超過彈性限應力之反應不同,通常在發生塑性變形之前即產生破損(Fracture)。因此,對於強化陶瓷材料表面將具有一定挑戰。然而,目前已有研究表明[6-7],在特定之珠擊條件下,能夠有效引入殘留壓縮應力於陶瓷材料之表面,而提升材料表面之壽命,並可將其應用於刀具及軸承等應用場合[8-9]。因此,本文選用P20碳化鎢材料作為實驗材料,並選用微粒子粉末對其執行珠擊處理,目的在於實現P20碳化鎢之表面強化,同時仍能夠保持良好之表面完整性(Surface Integrity),避免材料表面產生明顯之破損。
SKD11模具鋼是一種高碳高鉻之冷作工具鋼,以其卓越之耐磨性和高硬度而廣泛應用於金屬沖壓、剪切模具等應用場合。隨著工業技術之發展,對其在高應力環境下之性能需求日益增加,傳統之表面處理技術已難以滿足這些要求。因此,本文將利用微粒子珠擊法對模具鋼進行微粒子珠擊,並藉由田口法(Taguchi Method)分析製程參數對表面粗糙度之變化及影響,最終尋得對材料表面完整性最佳之參數組合,以達到表面強化並保持良好表面品質之效果。
實驗材料與方法
本文選用SKD11模具鋼及P20碳化鎢作為實驗材料,所有試片在進行微粒子珠擊處理前,均經過研磨及拋光至表面粗糙度Ra 0.02μm,隨後進行微粒子珠擊實驗。實驗過程中,將使用白光干涉儀測量表面粗糙度和3D 形貌之變化,以分析微粒子珠擊對表面品質之影響。同時,藉由X 射線繞射儀測量表面殘留應力,以確認其表面強化效果。微粒子珠擊實驗之示意圖如圖1所示,可透過高度平台及角度平台來調整噴射距離及角度。
本實驗採用田口實驗設計法中之L9(34)直交表進行實驗設計,其實驗參數如表1所示。微粒子珠擊參數包含噴射時間(A)、噴射壓力(B)、噴射角度(C)和噴嘴距離(D)等四項,每個因子將設置三個水準,如表2所示。通過L9直交表設計計算出各參數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從而系統性探討微粒子珠擊對材料表面完整性之影響,最終尋求最佳之製程參數組合。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4年12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