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歷史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產業脈動|碳化矽晶圓加工製程趨勢分析
作者
林東穎、鄭凱文
刊登日期:2025/02/01
摘要
各國對於淨零碳排、節能的需求,推動了化合物半導體的發展。其中碳化矽因其優異的電氣性能,高功率操作時熱損失低,有利於能源效率的提升。然而碳化矽因為長晶成本高昂,對於市場擴張性會受到侷限。業界朝向長晶的技術改良,如6吋切換至8吋晶錠的製作以及基板加工技術的改善來發展,本文介紹目前碳化矽於基板製作的趨勢,分析相關設備針對碳化矽特性在材料利用率、製程時間上的改良,以利碳化矽元件在成本的降低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
Abstract
The demand for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savings in various countries i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ound semiconductors. Among them, silicon carbide (SiC)is favored for its excellent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nd low heat loss during high-power operations, which enhances energy efficiency. However, the high cost of crystal growth for SiClimits its market expansion. The industry is focusing on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in crystal growth, such as transitioning from 6-inch to 8-inch ingots and improving substrate processing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current trends in SiCsubstrate manufacturing, analyzing improvements in equipment related to material utilization and processing time for SiC, hereby facilitating cost reduction and further expanding the market size for SiCcomponents.
前言
國際產業現況
電動車、5G、再生能源等新穎應用迅速普及,功率及電力元件的需求帶動化合物半導體的蓬勃發展,不僅引發大廠爭相投入,各國亦將其視為國家戰略重點。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已從矽、砷化鎵(GaAs)/ 磷化銦(InP),逐漸往氮化鎵(GaN)及碳化矽(SiC)為主的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相較於矽(Si),由於具備擊穿電場高10倍、能隙寬度3倍、功率密度50倍及熱導率3倍的優點,使其較適合作為電力電子充電裝置等高功率元件的材料,應用範圍包含電動車、軌道運輸、風力發電等。根據日商環球訊息有限公司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第三類半導體市場規模預估為325.9億美元,至2029年將達546.9億美元,此期間的複合年成長率約為10.9%。多數業者認為2020年至2025年為碳化矽邁入高度成長之時期,此期間以6吋為主力,複合年增長率約為53.8%;據TrendForce 報告指出,目前8吋SiC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低於2%,惟預計至2026年將成長至約15%。截至2024年,功率SiC以IDM 為主流商業模式, 例如Wolf-speed、STMicroElectronics、Onsemi及ROHM 等國際大廠主導;然而,基板已逐漸開放外購及委外磊晶加工,如英飛凌、三菱電機及博世專注於元件、裝置製造;Wolf-speed、Resonac及EpiWorld等廠商亦開放市場提供SiC磊晶片,尤以6吋晶圓加速商品化為主。8吋SiC領先的晶圓廠商主要為Wolf-speed,其他如Coherent、TankeBlue、SiCrystal 及SK siltron css亦陸續投產8吋產品。
國內產業現況
根據資策會MIC的報告,2023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已達新臺幣3.77兆元,且2024年以13.6%的年成長率增至新臺幣4.17兆元,其中晶圓代工為主要成長動力,尤以先進製造部分表現更為突出。在化合物半導體產值方面,2023年國內產值為新臺幣183億元,相較於2022年下降7%,主因在於國內產業以晶圓代工為主,受到大環境不利的影響。2024年,國內的化合物半導體新晶圓代工產能陸續開出,加上國內功率元件業者紛紛跨足化合物半導體領域, 2025年上看新臺幣221億元。
在臺灣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的布局方面,以SiC領域而言,中美晶集團最早於2012年投入SiC與GaN材料研究,其旗下的朋程及宏捷科主要應用於車用半導體及通訊半導體市場,形成了一個虛擬的IDM 集團。漢民科技則是臺灣最早布局化合物半導體的公司之一,不僅自行開發SiC基板相關設備及技術,旗下的嘉晶負責磊晶技術,漢磊則負責晶圓代工製造,體系相當完善。鴻海集團看好電動車市場,於2020年成立MIH 電動車聯盟後,已積極布局寬能隙半導體產業,並進行一系列收購與策略投資,2022年亦投資盛新材料,以取得SiC基板的供應來源,目標在2024年量產相關功率元件給MIH 客戶使用。新成立的基板供應商如格棋化合物半導體,其位於中壢的廠房6吋碳化矽基板產量於2024年達月產5000片,而8吋長晶爐預計於2025年底前擴產至200台,至2028年6吋及8吋長晶爐總計將達千台以上。永泉晶圓亦於2024年第二季完成第一階段6吋及8吋晶錠生產設置,未來臺灣在碳化矽基板的供給量能及品質將能趕上國際水準。
目前碳化矽功率元件以6吋基板為主流,從6吋跳到8吋除了長晶技術已逐步克服瓶頸外,碳化矽基板整體加工仍有幾個困難點:(1)長晶時間長,且同時要改善微管、錯位、電阻率等材料特性,為複雜的工程技術,需要眾多專業的研發人力來支持;(2)晶錠分片與晶圓減薄困難;(3)研磨與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CMP)耗時;碳化矽的元件根據TrendForce統計,參考圖1,目前基板仍是成本最高的部分佔據整體成本近50%,磊晶占成本約23%、晶片製程20%,封測則為7%,因此積極的降低基板成本是發展碳化矽產業的極重要課題,一般分為長晶的技術改良以及基板加工技術的改善兩個方向進行。本文將針對有關長晶後的晶錠加工製程,整理目前業界加工技術的發展趨勢。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02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