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編者的話|人工智慧工廠:以人為本, 工程為基

作者 連豊力

刊登日期:2025/05/01

在全球製造業面臨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雙重挑戰下,AI正成為智慧工廠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它不僅重構製造流程,也推動企業邁向自動化、數位化與智慧化。這場革新以「以人為本、工程為基」為核心價值,讓人與科技共同成長。智慧工廠的精髓在於資訊的即時流通與各系統間的無縫協同,透過機器聯網與感測技術,工廠內的設備與系統可實現端對端的協同運作。AI在其中擔任數據過濾、模式辨識與決策建議的角色,能主動預測設備壽命、偵測異常、優化生產排程,這不再是單一設備的升級,而是整體系統的智慧進化。

以AI為基礎的工廠數位模型與「數位分身」,讓物理世界與虛擬空間實現互聯互動,進一步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產品設計優化。透過歷史數據與即時監控的結合,工廠不再只是「執行生產」,而是具備自我感知與自我調整的能力。AI技術導入傳統機械設備後,使其能力產生質的飛躍,從過去的「被動執行」轉變為能夠「智慧決策」的主動系統。透過深度學習與增強學習,可根據材料特性與工具狀態,自動調整加工參數,進而提升品質與生產效率。結合視覺系統後,更能實現自動定位與誤差補償,展現高階製程控制能力。這些進步使工程師能專注於高價值的創新與決策,提升整體工程能力與知識傳承效率。

AI導入也為製造業注入全新思維:從資料中創造價值,從互聯中實現協同。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技術可構建「工廠智慧模型」,從異質資料中找出良率波動的原因、設備能耗的瓶頸,提供具體的優化建議,助力企業朝向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然而,智慧製造的落地仍面臨挑戰,包括資料安全、AI演算法透明度、技術人才培育與標準建置等。我們必須強化跨域協作與制度創新,方能釋放AI潛力,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智慧製造體系。未來的「人工智慧工廠」不只是高效率的自動系統,更是一個以人為核心、以工程為根的智慧平台。它讓人才發揮創造力,讓技術轉化為知識資產,實現以人機協作為基礎的永續轉型。AI不只是工廠的「智慧大腦」,更是成為推動臺灣製造業轉型升級、在全球市場中取得領先地位的關鍵力量。

 

「如欲訂購單篇,請至 「華藝線上圖書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05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