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歷史雜誌
歷史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領袖觀點|西門子專訪-以自動化、AI與數位雙生引領低碳製造新時代
作者
黃欣心、陳湘婷
刊登日期:2025/10/29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深刻轉型的關鍵時刻。疫情後的供應鏈震盪、能源價格波動、碳中和政策帶來的壓力,以及人才短缺與市場需求快速變化,讓傳統依靠低成本與硬體優勢的競爭方式逐漸失效。產業當前的核心課題,是在效率、彈性與永續之間找到新的平衡,並以數位化的方式提升決策品質與執行速度。西門子強調,這不只是一輪技術升級,而是組織結構、流程治理與人才能力的全面調整;企業必須讓現場數據可被蒐集、標準化並可驗證,才能形成跨部門的共同語言。於是,將虛擬與實體緊密結合、把工程規範與經驗知識建立為可重複使用的資產,就成了推進轉型的起點。
自動化、數位雙生、工業級人工智慧(以下簡稱AI)與工業自動化協同系統( Industrial Copilot) ,以及以低碳為導向的製造策略,逐步形成轉型所需的基礎能力。這些能力的共同目標,是讓設計、製造與維運在同一套可驗證、可迭代的架構中運作,並確保每次變更都有跡可循、可回溯、可再現。對臺灣而言,工具機與電子產業長期占據全球供應鏈關鍵位置,若能以此為路線圖加速內部數據治理與流程標準化,將能在更短時間內把研發、導入與量產串成一條可持續優化的閉環。因此特別邀請西門子 黃欣心( Christine Herbst-Kubitz)總經理來分享。
從自動化與數位雙生的深化應用,到生成式 AI 與 Industrial Copilot的落地,再到平台與生態系的整合,以及低碳製造的技術路徑,逐一說明產業如何在挑戰與機會並存的局勢中,建立面向未來的競爭力,如圖1。
自動化與數位雙生:西門子在工控領域的布局
西門子長期以來深耕工業自動化與控制,重點在於將先進IT 技術與OT 現場無縫整合,打造將現實與虛擬世界同步的數位雙生,讓虛擬環境不只是模擬,而能回饋實體決策。近年發展的數位雙生,正是這項連結的核心:在產品與產線尚未落地之前,先以可重現、可驗證的方式完成設計與流程驗證;正式投入生產後,再以現場數據持續更新虛擬模型,讓調校與優化得以常態化。這種方法把「設計—驗證—導入—優化」成連續循環,縮短試錯成本與時間。而工業級 AI 的導入,必須符合安全與合規要求。與一般應用不同,工業現場一旦出錯,代價是停線與損失,因此「可靠性」與「可驗證性」是前提。要讓 AI 真正落地,企業需要完整的內部資料與清楚的知識管理,包含程式規範、命名準則、模組化邏輯與協作流程;否則,即便 AI 能生成程式片段,也難以直接納入既有系統。西門子指出,唯有把這些規則訂定為可讀、可訓練的資產,AI 的輸出才能與現場標準一致。就工具機加工而言,數位雙生能提前揭露刀具、路徑與參數設定的風險,縮短試產時間;而當 AI 與控制系統結合,參數優化與狀態預測得以加速迭代,從單機最佳化進一步擴展到整線與整廠的系統最佳化。
生成式 AI 與工控設備的融合
生成式 AI 的迅速發展,帶動工控設備的人機互動方式轉變。西門子表示,把自然語言介面導入操作流程,能讓使用者以對話方式表達意圖,再由系統轉譯成合規的控制指令;這降低了學習門檻,也縮短了新手上手的時間,並在高變動環境中提高回應速度。為避免自由輸入造成不一致,企業需將內部流程、命名規範與安全邏輯轉化為可套用的模板與權限設定,讓 AI 的生成在既定範圍之內執行。這並非取代工程專業,而是把繁瑣的指令與制式化作業交由 AI 協助,讓人員把心力放在關鍵判斷上。當產線需要快速切換或微調時,透過人員語言操控的操作流程,既能維持一致性,也能避免因臨時修改而造成的隱性風險。這種「指令—規範—執行」的鏈結,讓現場能在確保一致與安全的前提下調整;同時,操作步驟與流程將被記錄保存,為後續追蹤與改善提供依據。西門子表示,成功的要點在於把企業既有知識與最佳實務系統化,讓 AI 能在熟悉規則的情境中穩定工作。
從生成式 AI 邁向 Industrial Copilot
生成式 AI 若要在工業現場發揮效益,必須從「單向生成」走向「協同工作」。基於此,西門子發布了 「工業自動化協同系統-Industrial Copilot」( 以下簡稱Copilot), 當工程師撰寫PLC 程式或進行調試時,Copilot 能即時生成程式片段、提出優化建議,並對潛在錯誤提出警示;在版本調整與參數比對上,也能依既定規範提示差異與影響點,降低改版風險,如圖2。
西門子強調, Copilot 的定位是「人機協作」,不是「取代人」。人類負責需求定義、流程設計與風險判斷;Copilot 透過模式辨識與知識串接,加速實作、減少重工,讓開發與維護流程更穩定。此協作也要求可追蹤、可回溯,確保每次建議與變更有據可查。部署上,考量企業對資料主權與隱私的要求,必須同時支援雲端與地端,讓企業能在安全前提下導入 AI 協同,並把內部規範與程式資產納入可信賴的生成環境。西門子表示,當工程平台與 Copilot 形成一個完整循環後,工作進度節奏與品質可同時受控,持續交付將變得更可預期。
數位雙生與虛擬工廠的應用價值
要讓 AI 的結果可信、可應用,安全的測試與模擬環境不可或缺。西門子表示,數位雙生能在不中斷生產的情況下,預先驗證流程與參數,評估不同排程與配置對產能與品質的影響;等到部署到現場時,風險與不確定性已大幅降低。這使得試產與切換能更快完成,同時把異常收斂在模擬階段處理。
數位雙生並非只存在於導入前期。在量產階段,它藉由持續回饋現場數據,反映設備狀態與流程變化,協助進行預測性維護與效能優化,讓虛擬模型與實體運作保持同步。當虛擬模型與實體運作一致度提高,便能更精準地評估「若採取某種改善,對良率與流程的影響為何」。西門子強調,這樣的虛實迴路,讓企業不必等到「出問題再修」,而是以數據為基礎「先知先行」。當數位雙生與 AI、控制器與工程平台形成閉環,企業就能把改善流程拉到更細、更快,從而把創新變成日常。
平台與生態系的整合發展
在推動數位化過程中,平台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以 TIA Portal(自動化工程平台)為例,這不僅是程式開發工具,更是一個整合工程流程的平台。透過這個平台,客戶能將程式標準化、模組化,並進而與Copilot 結合,讓自動化流程更加完整。
在西門子的分享中,還提到 Workflow Canvas(模組化工業場景)的案例,展示如何讓平台自動連接 Chat GPT,並根據決策指令控制機器人完成任務。這顯示平台不只是工具,而是可以讓 AI的成果真正落實到現場的橋樑。
此外,西門子強調,他們的策略是建立開放的生態系統。平台的價值在於讓客戶與合作夥伴能共同參與,提供創新想法並快速落實。這種方式讓不同規模、不同產業的企業,都能在平台上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並推動整體產業升級。
低碳製造與永續轉型的技術路徑
隨著全球碳中和政策與關稅制度的推進,製造業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必須面對永續與減碳的挑戰。永續已經不再是企業的選項,而是參與國際市場的前提條件。西門子的數位化工具與工業級 AI,可以幫助企業在設計階段就把能源效率與碳排放納入考量。例如在虛擬模擬中,先預測生產過程的能源使用情況,並優化製程以降低不必要的消耗。當產品進入營運階段,數位雙生能透過即時數據回饋,協助企業監測碳排放與能源利用效率,讓管理者能及早調整,避免浪費。
西門子也特別提到,在臺灣市場,許多企業對於內部資料隱私有高度要求,因此在推動數位化與低碳轉型時,平台與系統必須能夠兼顧雲端與在地端的靈活部署。只有在符合安全需求的情況下,企業才會願意導入新技術。
西門子強調,低碳製造不只是政策壓力的回應,更是提升競爭力的契機。能率先達成永續目標的企業,將更容易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與信任。
未來契機:在挑戰中尋找成長動能
製造業正站在轉型臨界點,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永續規範的加嚴,同步重塑競爭條件。要在變局中維持韌性與速度,關鍵在於讓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形成可驗證的閉環:以數位雙生將設計、試產與量產串接起來,讓每一次變更都有依據;以工業級 AI 在符合規範與安全的前提下參與決策,以數據為依據帶動真正實際應用。西門子強調,AI 的角色不是取代人,而是與人協作;人掌握情境與判斷,AI 提供模式辨識與即時建議,兩者結合,能把開發與維運的進度拉得更穩、更快。
若要讓人機協同真正奏效,企業必須先把規範與知識變成可訓練、可重複使用的資產。從程式命名、模組結構到變更流程,都需要被清楚定義在工程平台中,Copilot 才能在同一套規則下協助生成、比對與校正。數位雙生提供無風險的測試場地,讓模型先被驗證、參數先被校正,再導入現場;進入量產後,現場數據回饋虛擬模型,持續支援預測維護與效率優化。至於永續與低碳,已非選項而是門檻;只有把能源效率與排碳考量前移到設計與排程階段,並以即時監測與調整機制內建在控制邏輯中,企業才能以可持續的方式提升競爭力。西門子表示,臺灣在工具機與電子領域具備深厚優勢,若能加速數位化與永續部署,並在雲端與在地端之間採取彈性架構以符合法規與資安要求,將可在全球供應鏈中持續領先。西門子表示,未來將與工研院攜手合作並持續協助產業,從技術導入、平台共建到人才培育,協助把成功經驗轉化為日常SOP,讓製造業在挑戰中凝聚新動能,為下一個十年奠定穩固基礎,如圖3。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11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