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機械工業雜誌
- 當期雜誌
當期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領袖觀點|AI機器人革命浪潮下,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作者
謝啟堂 博士
刊登日期:2025/07/01
在當前 AI技術快速迭代的革命浪潮,AI機器人也從概念逐步走向應用落地,從而改變了產業結構,科技戰略競爭,並重塑全球供應鏈的布局。我們看到,這場競賽已不僅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國家戰略與企業競爭力的較量,而中美這兩個主要AI機器人大國也各自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優勢與產業布局,目前美國擁有全球最強的AI演算法與算力技術,AI巨頭企業如NVIDIA、Google DeepMind及OpenAI等在機器學習與大模型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並建構創新的生態系,憑藉強大的AI演算法及算力能量,持續引領AI機器人的發展,我們看到Boston Dynamics在四足機械狗與人型機器人的卓越性能,Tesla Optimus將AI人型機器人導入工業應用,及Figure AI的Figure 2在BMW工廠進行測試,並規劃在2025開始進行家庭環境做測試,這進展比Figure AI預定時程提前兩年,主要是得力於VLA 模型的突破,使AI機器人有機會更快適應不同的家庭環境,基於美國目前的領先基礎及AI演算法持續投入大量資源,美國在AI機器人持續保持領先優勢是極為明確的;中國的部分,在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條件下,投入大量資源推動AI機器人技術發展,AI機器人的發展儼然成為全運動,從核心零組件到整機生產,已建構出全球最完整的AI機器人供應鏈,大家所熟知的Unitree宇樹科技、優必選、Deepseek,甚至BYD 及騰訊都投入AI機器人領域的開發,使中國在應用場景與市場滲透率上取得優勢,在AI機器人科技領域也儲備了珍貴的人才庫。
鏡頭拉回到臺灣,我們要如何在這場科技賽局突圍並找出自己的差異化定位是最重要的課題,由臺灣地處特殊地理位置及全球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發酵,並具備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與精密機械技術,臺灣是全世界中,最有機會打造成為全球AI機器人非紅供應鏈完整體系的國家,而在AI機器人扮演關鍵角色的小型高效機電模組,以臺灣產業所具備的精密機械深厚基礎,要創建出具備小體積高扭力的關節驅動模組及相關感知精密組件,在技術層面上,應該難不倒他們,如何提供足夠的誘因及機制讓有能力的企業願意投資未來,政府在制定鼓勵政策上需要好好設計考量,讓企業在前期有意願配合政策投入資源;半導體是臺灣最重要的優勢,擁有全球頂尖的晶片設計及製造能力,但若要賦能機器人更強的自主能力,AI算法、軟體技術及人才是未來決戰的關鍵,最近樂見臺灣從國家的政策高度制定AI機器人發展策略,並推動產官學進行關鍵技術,整合及特定應用的策略發展布局及規劃,如何將資源與技術發展做有效整合是能否確實顯現成效並技術落地的重要關鍵,未來臺灣在AI機器人平台發展及非紅供應鏈的建構是可被期待。臺灣在AI機器人賽局中處於後進追趕者角色,除了善用半導體及精密機械的優勢,必須採取更積極的AI發展策略,有計畫性培育AI人才,政府需要在政策持續引導,產官學共同合作努力才有機會為臺灣在全球AI機器人產業闖出一番格局。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07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