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歷史雜誌

依專輯名稱關鍵字搜尋或依年份搜尋,年份輸入範例202406

作者:連豊力駕馭動能智慧化機電革新

在當前工業與機械領域面臨數位轉型與智慧升級的浪潮下,馬達控制與傳動系統正逐步從傳統驅動核心轉變為智慧製造與自動化應用的技術中樞。從機器人、自駕車、無人機、電動載具、足型機器人,到先進工業設備,皆離不開高效能、智慧化、低能耗的驅動元件與控制技術。無論是製造業的自動化裝配線,還是物流、農業、醫療等新興應用領域,智慧化機械與電動載具已成為效率提升與勞力補充的重要手段。馬達控制與傳動系統則是這些智慧機器的「肌肉與神經」,需要同時具備高速、高精度與智慧反應能力。臺灣在馬達、控制器、感測器等零組件製造上具備堅實基礎,然而在系統整合與高階應用(如足型機器人與無人載具系統)的自主技術上仍面臨挑戰。若能善用人工智慧與軟體控制技術,導入軟硬整合設計與平台開發能力,臺灣將有機會在智慧機電時代扮演重要供應鏈角色,甚至打造自主品牌與系統。
馬達控制技術如向量控制、PWM調變、以及整合電流/溫度感測與邊緣計算的智慧控制技術,皆成為提升性能與能源效率的關鍵。傳統的馬達控制系統需升級為具備即時容錯與協同控制的智慧平台,這對臺灣業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轉型契機。一體化關節馬達模組設計成為技術突破點,這類模組將馬達、減速器、感測器與驅動控制器整合於單一關節結構,能有效減少重量與體積,同時提升運動協調性。搭配如基於軟體驅動的全伺服控制架構,可實現穩定驅動控制、即時力回饋,極大提升可用性與運作效能。除此之外,馬達更是工業健康監控的感測節點,透過馬達電流訊號分析法,可在不加裝額外感測器的情況下,判斷馬達軸承磨耗、偏心、轉子缺陷等潛在故障。

作者:連豊力電動車市場持續擴張,氫能車蓄勢待發

隨著全球環保政策的推動與科技的快速進步,智慧綠能車輛產業正加速發展,成為未來交通運輸的關鍵,尤其在智慧車、電動車與氫能車領域,各國政府與企業紛紛投入巨額資金與研發資源,以推動技術進步並加速產業落地。透過補貼、減稅、建設充電樁等措施推動產業發展,電動車市場已逐步從新興市場轉變為主流市場。隨著電動車數量增加,智慧充電管理成為重要技術趨勢,傳統的充電模式容易導致電網負載不均,而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端計算技術,智慧充電系統可根據電價波動、電網負荷、車輛需求,動態調整充電策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車網互動技術也是未來趨勢之一,允許電動車在電力需求高峰時回饋電網,並在需求低谷時充電,提升電力調度靈活性。此外,無線充電、超快充、自動充電機器人等技術亦在提升電動車補電體驗與使用便利性和電網穩定性。對於電動車車隊而言,透過即時監控車輛狀態、電池健康狀況和運行數據,可以實現:預防性維護,及早發現潛在故障,降低維修成本,保障行車安全;優化車隊管理,提高車輛利用率和運行效率與舒適性。然而,電池原料供應受限、充電基礎設施仍需擴建,氫燃料電池車作為另一種選擇,正逐步獲得關注。氫能車的發展面臨兩大挑戰:氫氣製備與儲運成本。目前,綠氫技術雖然能減少碳排放,但電解水製氫成本仍偏高。未來,透過可再生能源製氫、固態儲氫技術的進步,氫能載具的經濟性將進一步提升。氫能技術的發展在商用車市場擁有優勢,尤其在長途運輸與重型車輛應用領域。氫燃料電池與電池混合動力模式可提升續航與能耗表現,使氫能車更具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