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工業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技術專題主編前言|量測驅動未來精密製造:從半導體到智慧檢測的 全方位進化

作者 陳文仁

刊登日期:2025/10/01

當全球產業快速邁入數位化與高精密化的新世代,量測不再是被動的檢驗,而是引領技術突破與產業創新的核心驅動力。無論是半導體製程持續挑戰物理極限,或是工具機、光電、醫療與智慧製造領域對可靠度與品質的嚴苛要求,精密量測皆成為支撐全局的關鍵。2025 年的今天,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一場關乎國際競爭力的「量測革命」。

本期機械工業雜誌10 月號以「高精密量測技術」為專刊主題,從半導體先進製程到智慧檢測技術,匯聚產學研的最新觀點與技術突破。透過本期所收錄的文章,嘗試完整展現了這場轉變的多元面貌,從國際趨勢解析到實務技術應用,為讀者提供跨領域且具前瞻性的深度洞察。

在本期領袖觀點專欄中,工研院量測中心傅尉恩副執行長以「半導體量測引領產業邁向新發展—從材料到製程全面助攻提高良率」一文深入剖析全球半導體產業在高效能運算 (HPC)、人工智慧 (AI)、次世代通訊、車用電子與物聯網 (IoT)長期需求推動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契機。面對 FinFET 演進至 GAA 結構的製程複雜度,量測的重要性被推向產業鏈核心。先進節點的關鍵檢測次數預估提升 50 %,高階薄膜量測次數更增加 30%。量測技術不只是「確認品質」的工具,更是縮短製程導入週期、確保良率的戰略利器。尤其當晶片微縮與異質整合持續加深,從光罩檢測、薄膜厚度控制到缺陷檢測,精密量測正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量測的角色已從「隱形支柱」躍升為推動半導體生態系持續創新的基石。對臺灣而言,建立自主且可溯源的量測能力,不僅可降低對國際大廠設備的依賴,更能在後摩爾時代奠定全球競爭優勢。

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精密度持續提高,傳統檢測方法已面臨挑戰。在「智慧檢測賦能異質整合:AI 驅動的半導體先進製程缺陷檢測技術發展」一文點出 AI 的導入,正在改寫檢測技術的角色,從「找問題」轉向「預測、優化與決策」。透過高解析度與多模態的整合檢測,AI 不僅能在更短時間內找出潛在缺陷,更能實現智慧化製程監控,縮短製造週期並提升元件可靠度。這樣的變革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半導體生產模式的一次質變。

除了半導體,機器視覺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全球機器視覺市場展望」指出,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與先進成像技術驅動下,機器視覺已成為智慧製造不可或缺的「工業之眼」,正加速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機器視覺將為臺灣智慧製造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尤其在國際供應鏈安全風險升高的背景下,推動機器視覺的國產自主化已成為各國戰略重點。

本期技術文章從工具機到晶圓的多元應用,深入呈現高精密量測在不同產業的創新應用。「多自由度誤差量測模組技術應用於線軌組裝」介紹以雷射準直原理,開發可同步高效量測直線軸多項姿態誤差的模組,突破傳統工具低效率與環境限制,可望對工具機組裝精度提升具關鍵貢獻。「X 光電腦斷層掃描技術之實驗驗證與探討」依國際 VDI/VDE 2630 標準,提出 X 光 CT 系統驗證與校正技術,為國內非破壞性檢測建立追溯能力,確保三維內部結構量測的可靠性。「工具機機上力量量測技術」一文解析切削力與預壓力的精準量測如何成為智慧製造的基礎,並探討其在顫振抑制與表面品質控制上的應用潛力。「閃頻疊紋法應用於晶圓翹曲量測之開發」提出創新的光學技術,可在高速回轉狀態下精確量測晶圓翹曲,角度解析度達 0.21 μrad,對先進製程良率控制具重要意義。「基於 Jacobian-Torsor 模型之工具機關鍵組裝品質分析技術」透過誤差傳遞模型與蒙地卡羅模擬,系統化分析組裝誤差,為智慧化品質補償與工具機精度優化提供理論基礎。

量測不再是被動的品質檢驗而已,而是主動介入研發、製程與品質控管的重要力量。在多年來的努力之下,臺灣在精密量測技術開發上已逐步落實在產業國際競爭成果;從光學到機械、從非破壞檢測到 AI 驅動的智慧量測,皆為下一代製造業奠定競爭優勢。展望未來,期許本期「高精密量測技術」專輯能為讀者帶來跨領域的啟發,促進產官學研之間的對話,攜手推動臺灣邁向下一個高精密製造與智慧量測的新高峰。

 

「如欲訂購單篇,請至 「華藝線上圖書館」
回文章內容列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10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