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機械工業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產業脈動|全球半導體產業與主要國家半導體政策推動在地製造趨勢

作者 李佳蓁

刊登日期:2025/09/01

摘要

在AI應用需求持續推動下,202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預期將維持強勁表現。然而,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故需特別關注其潛在衝擊。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與技術競爭加劇下,半導體產業已成各國戰略核心。美國以晶片法案與關稅並行,推動製造回流;歐盟藉晶片法案強化在地生產與供應鏈韌性,惟進度與市占目標面臨挑戰;日本則透過政策框架與資金機制改革,加速先進製程與本土供應鏈布局。整體趨勢顯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正由市場導向轉為政策驅動,企業須因應政策變化與區域風險,調整布局以維持競爭力。

Abstract

Driven by sustained demand for AI applications,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market is expected to maintain strong performance in 2025. However, potential tariff policies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may impact the global economy, warrant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ir possible repercussions. Amid escalat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intensifying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has become a strategic focal point for many n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IPS Act and tariff measures are being used in tandem to promot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 European Union is leveraging its own CHIPS Act to strengthen local production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ough progress and market share targets face notable challenges. Japan, meanwhile, is accelerating its deploy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domestic supply chains through reforms in policy frameworks and funding mechanisms. Overall,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is shifting from a market-driven model to one increasingly shaped by policy. To remain competitive, companies must adapt their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evolving policy landscapes and regional risks.

前言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半導體產業運作模式出現重大變革。過去以效率與成本為導向的全球化供應鏈,在疫情衝擊下暴露出高度脆弱性,造成晶片短缺波及各大產業,使「供應鏈韌性」成為企業與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儘管疫情已趨緩,半導體產業並未回歸既有模式,而是在地緣政治緊張與科技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轉化為國家戰略資產。各國深刻認知到,強化半導體自主供應,不僅關係到經濟發展,更是維持國家安全與技術領先的基礎。
為此,全球各國相繼推動政策,尤其積極吸引晶片在地製造能量,以降低對其他地區的依賴。政策導向的產業重組趨勢,也促使企業重新調整全球布局思維,不僅須考量市場與技術,更需納入地緣風險、政策誘因與供應鏈多元化等關鍵因素,以強化長期競爭力。
 

全球半導體產業與主要國家半導體政策推動在地製造趨勢

1.全球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趨勢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 (World Semiconductor Trade Statistics, WSTS) 最新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全球半導體市場表現優於預期,季銷售額達1,677億美元,平均銷售單價 (ASP) 攀升至歷史新高的0.708美元,呈現出「淡季不淡」的市場態勢。此一亮眼表現主要受兩大因素驅動:首先,人工智慧應用需求持續強勁,推升整體晶片需求;其次,面對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可能帶來的衝擊,業者普遍採取提前追加訂單備貨策略,以降低潛在成本風險。
隨著川普政府於2025年重新執政後積極推動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對多國實施對等關稅,全球貿易環境與半導體產業的不確定性顯著升高。雖然目前半導體及相關電子產品暫列於對等關稅豁免清單中,但未來是否持續豁免仍具高度變數。為因應潛在政策變動,部分系統廠與品牌客戶選擇提前下單,進一步帶動上游晶片供應商的出貨動能。然而,需留意的是,這波提前備貨可能導致下半年需求被提前滿足,加上下半年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整體市場可能面臨調整壓力。
整體而言,儘管貿易政策變動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挑戰,AI與高效能運算所驅動的升級需求仍將提供強勁支撐。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 (WSTS) 預估,202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年成長11.2%,總規模達7,009億美元,如圖1所示。AI應用的持續擴展將推動個人電腦、高階智慧型手機、邊緣裝置與雲端基礎設施等多元領域的升級需求,進一步刺激半導體技術研發與市場成長。其中,邏輯IC與記憶體IC預期皆將維持雙位數年成長,成為推動整體產業發展的主要動能。更預測202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維持正向發展,年成長率達8.5%。
「如欲訂購單篇,請至 「華藝線上圖書館」
回文章內容列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09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