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當期雜誌

購物提醒:當您要離開或跳轉頁面時,請先將您想要購買的文章加入購物車,以便快速紀錄完成購買流程!

編者的話|駕馭動能智慧化機電革新

作者 連豊力

刊登日期:2025/07/01

摘要

在當前工業與機械領域面臨數位轉型與智慧升級的浪潮下,馬達控制與傳動系統正逐步從傳統驅動核心轉變為智慧製造與自動化應用的技術中樞。從機器人、自駕車、無人機、電動載具、足型機器人,到先進工業設備,皆離不開高效能、智慧化、低能耗的驅動元件與控制技術。無論是製造業的自動化裝配線,還是物流、農業、醫療等新興應用領域,智慧化機械與電動載具已成為效率提升與勞力補充的重要手段。馬達控制與傳動系統則是這些智慧機器的「肌肉與神經」,需要同時具備高速、高精度與智慧反應能力。臺灣在馬達、控制器、感測器等零組件製造上具備堅實基礎,然而在系統整合與高階應用(如足型機器人與無人載具系統)的自主技術上仍面臨挑戰。若能善用人工智慧與軟體控制技術,導入軟硬整合設計與平台開發能力,臺灣將有機會在智慧機電時代扮演重要供應鏈角色,甚至打造自主品牌與系統。 馬達控制技術如向量控制、PWM調變、以及整合電流/溫度感測與邊緣計算的智慧控制技術,皆成為提升性能與能源效率的關鍵。傳統的馬達控制系統需升級為具備即時容錯與協同控制的智慧平台,這對臺灣業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轉型契機。一體化關節馬達模組設計成為技術突破點,這類模組將馬達、減速器、感測器與驅動控制器整合於單一關節結構,能有效減少重量與體積,同時提升運動協調性。搭配如基於軟體驅動的全伺服控制架構,可實現穩定驅動控制、即時力回饋,極大提升可用性與運作效能。除此之外,馬達更是工業健康監控的感測節點,透過馬達電流訊號分析法,可在不加裝額外感測器的情況下,判斷馬達軸承磨耗、偏心、轉子缺陷等潛在故障。

在當前工業與機械領域面臨數位轉型與智慧升級的浪潮下,馬達控制與傳動系統正逐步從傳統驅動核心轉變為智慧製造與自動化應用的技術中樞。從機器人、自駕車、無人機、電動載具、足型機器人,到先進工業設備,皆離不開高效能、智慧化、低能耗的驅動元件與控制技術。無論是製造業的自動化裝配線,還是物流、農業、醫療等新興應用領域,智慧化機械與電動載具已成為效率提升與勞力補充的重要手段。馬達控制與傳動系統則是這些智慧機器的「肌肉與神經」,需要同時具備高速、高精度與智慧反應能力。臺灣在馬達、控制器、感測器等零組件製造上具備堅實基礎,然而在系統整合與高階應用(如足型機器人與無人載具系統)的自主技術上仍面臨挑戰。若能善用人工智慧與軟體控制技術,導入軟硬整合設計與平台開發能力,臺灣將有機會在智慧機電時代扮演重要供應鏈角色,甚至打造自主品牌與系統。

馬達控制技術如向量控制、PWM調變、以及整合電流/溫度感測與邊緣計算的智慧控制技術,皆成為提升性能與能源效率的關鍵。傳統的馬達控制系統需升級為具備即時容錯與協同控制的智慧平台,這對臺灣業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轉型契機。一體化關節馬達模組設計成為技術突破點,這類模組將馬達、減速器、感測器與驅動控制器整合於單一關節結構,能有效減少重量與體積,同時提升運動協調性。搭配如基於軟體驅動的全伺服控制架構,可實現穩定驅動控制、即時力回饋,極大提升可用性與運作效能。除此之外,馬達更是工業健康監控的感測節點,透過馬達電流訊號分析法,可在不加裝額外感測器的情況下,判斷馬達軸承磨耗、偏心、轉子缺陷等潛在故障。

「如欲訂購單篇,請至 「華藝線上圖書館」
回文章內容列表

更完整的內容歡迎訂購 2025年07月號 (單篇費用:參考材化所定價)

3篇450元

NT$450
訂閱送出

10篇1200元

NT$1,200
訂閱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