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專家觀點

同步檢測模組 改善半導體製程 2025/09/18

半導體先進封裝技術日益精進,層疊製程愈趨複雜,如何在微奈米等級下,同步掌握晶圓尺寸與形貌,成為業界檢測的難題。工研院最新推出的「顯微干涉同步檢測模組」,以「一次到位」的設計思維,成功將2D顯微與3D干涉整合於同一光路系統,可在單一視野內同步取得尺寸與形貌對應資訊,讓檢測不再需要來回切換,大幅提升效率。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技術經理王浩偉指出,5G、AI與高速運算帶動晶片需求攀升,封裝複雜性使得量產可靠性愈加難以掌控。

傳統作法往往需要多台設備分別進行二維與三維檢測,不僅成本高、費時耗能,也增加樣品移載重新對位誤差與風險。

「顯微干涉同步檢測模組」正好回應產業痛點,它能在確保精度的同時,協助半導體製造業者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完成製程管控,對強化台灣半導體國際競爭力具戰略意義。

據實驗數據顯示,此創新模組可縮短五成檢測時間、降低四成設備成本,並兼具大範圍(400μm)與奈米級(<0.5 nm)的高解析分析能力,兼顧效率與精度。

「顯微干涉同步檢測模組」協助半導體製造業者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完成製程管控
「顯微干涉同步檢測模組」協助半導體製造業者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完成製程管控。

談及研發過程,王浩偉回想:「整合顯微、干涉與共焦三項關鍵技術,就像同時要精通三套拳法,還得融會貫通。過程中牽一髮動全身,系統優化設計相當不易。」

王浩偉表示,這項技術歷時三年開發,能順利問世,仰賴合作廠商持續提供實務驗證,以及經濟部科技專案經費的支持,才讓團隊突破瓶頸。

目前此技術已協助國內檢測設備品牌切入國際供應鏈,應用在5G天線濾波晶圓檢測設備的開發,並成功切入新加坡、日本市場作為智慧型手機天線產線的量產解決方案。

同時,亦與國內檢測設備業者合作開發硬碟讀寫頭晶片檢測設備,輸出泰國市場,成為AI伺服器產線的量產解決方案。

展望未來,王浩偉表示,顯微干涉同步檢測模組有望進一步應用於AI晶片封裝、異質整合等高階製程。

工研院將持續攜手業界,推動檢測方案升級,協助台灣產業在新一波全球科技競賽中搶占先機,為下一世代半導體與電子產品奠定堅實基礎。

次標題

標題

文字內容

延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