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中央內容區塊
:::

專家觀點

元宇宙智慧工廠 2025/07/03

元宇宙不再只是遊戲和社交,它也正悄悄改變製造業!結合AI、XR與機器人數位分身,工研院打造的「元宇宙智慧工廠」成為製造業數位轉型的新解方。透過整合3D數位分身、RoboTwin、生成式AI與人機協作的感知技術,讓設計與生產流程更快速、更精準、更人性化。
 

製造業邁向智慧化,虛實融合的腳步也在加速。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組長游鴻修表示,元宇宙智慧工廠結合AI、AR/VR/XR、物聯網(IoT)與多覺共融等多項關鍵技術,構築出高度擬真、沉浸式,並可即時互動的虛擬工廠平台,透過融合視覺、觸覺、力覺,乃至未來可能加入的聽覺技術,無論是驗證新製程設計或優化現有流程,都能透過平台進行模擬試驗與調整,讓使用者有身歷其境的擬真感,大幅減少實際上機的試錯成本並提高設計準確性,「這種全感官的虛實整合經驗,也讓製造流程更加人性化與數據化,達成企業智慧決策的目標。」

RoboTwin:從模擬到真實的雙向連結

工研院打造的元宇宙智慧工廠,首要技術關鍵就是RoboTwin。RoboTwin是以虛擬建模方式打造實體設備的數位分身,使機器人的動作、運作條件與生產參數可做到雙向互動,讓工程師不論身在何處,都能遠端監控與調校實體機台,克服地域限制並提升維運效率。工研院機械所經理蔡承翰補充,RoboTwin要做到精準對應實體,AI是關鍵。

工研院打造元宇宙智慧工廠,以RoboTwin關鍵技術使機器人的動作、運作條件與生產參數可做到雙向互動,讓工程師能遠端監控與調校實體機台,克服地域限制並提升維運效率。
工研院打造元宇宙智慧工廠,以RoboTwin關鍵技術使機器人的動作、運作條件與生產參數可做到雙向互動,讓工程師能遠端監控與調校實體機台,克服地域限制並提升維運效率。

早期工廠設置機器手臂時,常因空間配置不當發生碰撞或製程失敗,因此團隊自2018年起便透過模擬器蒐集大數據,並隨著AI運算能力的提升,逐步將光影、重力與力感等物理條件反饋納入模擬系統,最後甚至將操作人員的動作也虛擬化,進一步提升真實感。

生成式AI: 將繁複建模轉化為即時運算

以前使用鑑別式AI,須仰賴人工蒐集大量影像並加上標籤,資料量動輒上千甚至上萬張照片,再將這些資料匯入AI模型進行訓練,過程往往會因人工標註的重複或錯誤,使AI訓練品質參差不齊。如今運用生成式AI,不僅能直接生成高擬真的圖像,還能自動完成標註,有效解決資料品質不穩的問題。

導入生成式AI後,無論是工廠建置、機構設計、機械手臂動作模擬等作業,皆可快速生成與測試,大幅壓縮開發時程與人力成本,生成式AI生成2D圖像後,建立3D機構設計的模型,就可直接匯入模擬器中進行測試,以往用人工方式標註影像資料,平均每小時僅能蒐集25張,透過軟體優化與AI自動標註技術後,1小時可自動產出上萬張標註完畢的高擬真影像,讓深層學習模型的訓練流程實現全自動化,並成功模擬出表面紋理、材料反光與重力回饋等細節,讓虛擬世界幾可亂真。

舉例而言,過去設計1組機器人的夾爪,需要機構工程師手動設計繪圖,再交由工廠製作零件、組裝測試,一旦發現失敗,整個流程就得重新來過,耗費大量人力、時間與金錢。有了生成式AI,可透過互動式操作,即時生成所需的夾爪造型,再利用RoboTwin模擬器進行夾取動作的驗證,測試設計效果與成功率,大幅減少開發時間與成本。

跨世代轉型: 從師傅經驗到企業智慧資產

過去非常仰賴「老師傅」經驗的傳統工廠,在導入元宇宙智慧工廠後,讓原本依賴經驗累積的技能,得以用資料化、標準化的方式保留,打造出更加穩定與可預測的製程系統,藉由平台將資深技師的實戰經驗虛擬化、模組化,成為企業可複製與傳承的智慧資產,也讓基層員工看見自身價值提升的可能性,進而促進轉型意願。

元宇宙智慧工廠已成功導入多家製造企業。近期南部某鋼鐵大廠就在尚未建設實體產線前,先利用元宇宙智慧工廠的平台,預先驗證設備配置與產能模擬,不僅節省設計成本,更能確保導入後即上軌道;另有馬達大廠透過模擬器進行機器人塗膠動作設計與程式編寫,不需建立實體樣品,可完成全流程的虛擬驗證,有效提升產品試作效率與成品精度,1個月內即完成虛擬產線建構,並透過VR設備觀看機械手臂作業動線與路徑生成,大幅縮短建廠與評估時間,過去需要長達半年的調整期,如今可在初期模擬階段即完成修正,大幅縮短導入時間。

除了增進效率,元宇宙智慧工廠也能降低人力需求,某重工業產線在導入模擬平台後,原本需6人操作方可產出3組工件,現僅需3人即可完成6件;良率也由過去因人工操作難以標準化的狀況,提升至穩定維持在90%以上,顯著改善品質、降低報廢率。隨著運作時間拉長,元宇宙智慧工廠平台能提供最佳參數組合建議,使每次的生產決策都更精準。

為降低中小企業導入門檻,工研院與經濟部提供技術支援,建立教學系統以提升導入成功率,企業可從單一製程試點起步,逐步擴大應用,加速工廠數位轉型,搶占智慧製造先機。

延伸連結